以下為12月15日云聽CEM創始人劉寶強在“如何通過3大維度挖掘產品‘微創新’增長機會”社群分享活動中的內容實錄。
大家好,我是云聽CEM創始人劉寶強Keven。群里有很多老朋友了,但也有不少新朋友,所以我還是簡短介紹一下:
我們是國內率先提供一站式客戶體驗管理SaaS產品的大數據服務商,”云聽CEM客戶體驗管理平臺”在2018年上線,專注于幫助品牌打造客戶體驗管理閉環,我們合作過數百家消費品牌,其中包括OPPO、vivo、科沃斯、雷鳥、官棧、李寧等,擁有多行業的場景化大數據解決方案力。
我們和品牌在交流時,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:“劉總,消費者反饋那么多,全部收集后要怎么用呢”或者“消費者的需求變得太快了怎么辦”。大家是不是也遇到過這類問題?
我們今天就來聊聊,如何緊跟消費者熱點,并通過微小的創新來提升客戶體驗,進而健康增長。希望我的分享能為大家提供一些解題思路,整體內容分為三部分:
一、對消費者反饋,要“聽得多+聽得快+聽得準”!
二、用好公式,產品“微”創新也能“四兩撥千斤”
三、AI+HI=洞察創新機會的“最佳CP”
關于客戶體驗管理這個名詞,相信不少朋友這兩年多多少少都有聽過,在分享前我還是簡單的和大家解釋下。
客戶體驗管理( Customer Experience Management ):通過對全渠道、全觸點客戶反饋數據的收集、整合與分析,用客觀數據量化消費者主觀評價,應用于產品研發、服務優化、市場營銷等多個場景,幫助品牌鏈接數據,賦能業務,提升客戶滿意度、用戶粘性和復購率,從而獲得長效增長。
那接下來正式開啟我們的分享內容。
一、對消費者反饋,要“聽得多+聽得快+聽得準”
1、聽得多
緊跟消費者熱點的第一步,就是要獲得足夠多的消費者反饋,但如同消費者多變的需求一樣,消費者的反饋渠道也是多種多樣的。在選擇收集的反饋渠道時,不必一味追求多,更不能盲選,而是要選擇與自身品牌適配的反饋渠道。
根據我們總結,消費者常見的反饋渠道有:
a.電商評論分析:京東、天貓、淘寶、蘇寧、唯品會、抖音小店、亞馬遜、eBay
b.社交媒體評論分析:小紅書、微博、快手、抖音、嗶哩嗶哩、知乎、黑貓投訴平臺
c.客服平臺反饋分析:京東咚咚、千牛、智齒科技、UDESK、INTERCOM、zendesk
d.問卷平臺反饋分析:問卷星、樂調查、金數據
2、聽得快
摸清了消費者常見的反饋渠道后,光靠人工ctrl+c、ctrl+v去一條條采集,遠趕不上消費者評價的速度。人工采集效率太低,而這種重復操作的工作可以交給靠譜的采集工具。
關于采集工具,相信很多人都已經在使用八爪魚數據采集器了,不知道全球450萬的用戶里面是否包括群內的各位朋友們?在這里打個小廣告,創立十年至今,我們依然堅持提供個人免費版本,幫助大家解決數據采集問題,還沒有使用過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。
3、聽得準
有了海量的消費者評價,大家的苦惱也就來了:這么多評價一條條分析什么時候是個頭?交給工具分析能行嗎?準嗎?
首先,消費者評價既然是海量,那么數量一定是龐大的。我們所合作的客戶,采集數量動輒幾萬條。數量之龐大,決定了這件事得交給工具。
其次我們再聊下有沒有工具可用,答案是有的。現在一般都是采用自然語言處理(NLP)技術來分析消費者反饋,NLP簡單理解就是讓計算機讀懂人類語言,而情感分析正是NLP中常見的場景。
最后聊下大家最關心的問題,用NLP分析準不準?在聊這個問題前,我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自然語言處理(NLP)。
自然語言處理(NLP)就是在機器語言和人類語言之間溝通的橋梁,以實現人機交流的目的。而機器在學習語言時,是模擬人腦學習。比如我們教一個小孩分清蘋果和鴨梨,教一次、教兩次直到小孩可以分清楚這兩種水果。
同理,我們也可以教會機器分清蘋果和鴨梨,我們要給你的計算機看很多很多的蘋果和鴨梨,機器才能正確作出分類判斷。但是,一旦機器學習的過程完成,一臺機器可以輕而易舉的對百萬數據進行很快分類且不會勞累,人腦可是做不到。
對于消費品行業,機器認識的品類越全、指標越多,判斷準確度就越高。所以NLP分析這件事,訓練得越多、越早,機器認識得便越多,判斷得準。
借助工具解讀海量消費者的反饋后,接下來可以做什么?我們的客戶一般會將數據用作產品微創新、競品分析、新品上市調研、滿意度優化等等。
一提到創新,大家是不是開始頭疼了?創新確實變得越來越難了,但不乏有品牌通過創新一炮走紅,比如我們所熟知的“喜茶的芝士奶蓋茶飲”、“元氣森林的零糖零卡零脂”、“三頓半的凍干咖啡”。
這些品牌并不是進行了顛覆式的大創新,而是通過微小的創新點,給了消費者超預期體驗。
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“微”創新。
二、用好公式,產品“微”創新也能“四兩撥千斤”
云聽CEM通過跟眾多品牌共創,挖掘了更為實用的產品微創新公式,即:微創新=在( 什么 )場景面向( 什么 )人群提供( 具有什么 )特性的品類。
比如“場景”可以是早餐、懷孕、旅游、睡覺、用餐等,“人群”可以是上班族、孕媽、老年人、失眠族、服務員等,“特性”可以是顏值高、純天然、充電、播音樂、翻譯等。
場景、人群、特性三個變量,通過一維或二維或三維的組合,尋找品類的微創新點子。
上面我們講的是一個理念,接下來讓我們用真實的客戶案例,分別從“場景”、“人群”、“特性”來代入,給大家演繹一下微創新公式:
1、通過“特性”黃金組合,打造爆品——X國產智能手機第一梯隊品牌
我們作為消費者,大家肯定都想要自己的手機又輕又續航持久,手機廠商其實也想做出這樣的手機,但是阻礙手機向輕薄方向進發的主要因素包括續航、拍照等。所以手機廠商只好在輕薄和續航兩者之間反復取舍、試探。
但是,我們在某品牌Reno3 Pro看到了一個高分答案:171g的重量和7.7mm的機身厚度,同時電池的容量仍然達到了4025mAh,完美地平衡好重量厚度以及各方面用戶體驗。
要知道主流的旗艦手機電池容量大多在4000mAh到4500mAh之間,而Reno3 Pro的續航表現無疑是旗艦級別的,基本上能夠滿足大多數用戶一天一充的需求。該品牌Reno3 Pro因此也取得了三大平臺銷量和銷售額雙冠軍,成為當之無愧的年度爆款。
機身能做多薄很關鍵在于技術能力,但是要做多薄,卻是一門產品取舍的學問!在新一代產品設計時,該品牌對現有產品的各個參數和用戶對應滿意度進行全局聯合分析,目的就是讓關鍵參數落在用戶高滿意范圍內。
在云聽CEM系統內,我們對手機有將近150個分析指標。該品牌研發新機型時就重點分析了重量、厚度、電池容量三個關鍵指標,通過分析市面上主流手機這三個指標的用戶差評率和具體參數,找到了用戶高滿意的范圍。
最后該品牌Reno3 Pro攻克技術難題,實現“重量 171g +厚度 7.7mm +電量 4025mAh”的黃金比例,給了客戶超預期的體驗,也因此成為了“爆款”。
我們在總結本次爆款的經驗時,發現該品牌Reno3 Pro跟之前的機型,在使用場景、人群上沒有發生變化,而是在特性上做了改變,并且新特性是基于大量數據分析得到的。
我們可以發現,僅改變特性的微創新,也能帶來傲人的成績。
上面講到的是因特性改變的微創新故事,我們來講講在人群上能有什么微創新故事。
2、通過細分“人群”,實現復購——X即食花膠頭部品牌
過去有一種寒冷是“媽媽覺得你冷”,如今有一種成長是“自覺開始穿秋褲”。養生早已經成為年輕消費群體的新型生活方式之一。數據顯示,近三年來,90后已成為線上購買滋補營養品的中堅力量。
然而,傳統中式高端滋補品長期存在良莠不齊、料理耗時、口味單一、性價比不高等問題,而這家品牌,創新地通過對花膠產品的即食化、甜品化、年輕化來贏得年輕消費群體的青睞,在各大主流線上平臺取得了單品類銷量第一的好成績,同時也獲得了行業認可,榮獲“ISEE全球食品創新獎·突破創新先鋒獎”。
作為新中式滋補品牌的年輕力量,該品牌高度重視消費者對產品口味的評價反饋。高度重視評價歸根到底是由主力客群消費習慣所決定的:
①年輕消費者更習慣于線上購買-評價-分享等;②年輕消費者對新鮮感的追求,口味、造型、包裝等都求新求變,快速多變的消費者需求需要品牌方及時跟進。
但在跟進快速多變的消費者需求時,該品牌不能輕易調整主力產品的口味配方。那么又該如何應對單一品類客群不足的風險呢?
該品牌通過海量的電商評價,發現某產品整體負面聲量中,與“甜度”相關的占比最高,下鉆分析提及“甜度”的意見中,有一定比例提到“孕媽”、“減肥”。
洞察到消費者在滋補養生的同時有控糖、減重需求,而該品牌還沒有針對控糖控卡需求的產品。在針對性的調研驗證后,該品牌推出了0蔗糖口味,讓用戶在控糖控卡的同時也能享受滋養。
面對消費者的吐槽,并非只有“按TA說的改”或“聽聽就好”這樣非此即彼的選擇,這個案例告訴我們,實際上,“怎么改”往往才是破局的關鍵,而如何在海量評價中找到關鍵洞察,正是拉開品牌競爭差距的秘訣。
這個案例反映到微創新公式上,其實是“人群”這一關鍵變量產生了積極作用,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【微創新=場景(日常滋補)+人群(控糖控卡用戶)+特性(滋補無負擔)】,正是在人群上的精準細分擴大了單一品類的消費群體,這也吻合了品類分化的底層邏輯。
前面兩個案例分別是微創新公式里“特性”、“人群”,最后一個我們講講“場景”上的微創新。
3、打破常規“場景”,再次出圈——X內衣賽道領跑電商品牌
提到“無尺碼內衣”,相信大家都會聯想到這個品牌。我們都知道該品牌的“0-1”階段,是通過大量分析研究用戶針對主流內衣品牌、款式的評價,發現線上購買內衣尺碼不準、退換麻煩等痛點,由此將“無鋼圈”調整為“無尺碼”,并成功通過電商渠道在國內引爆了這一品類。然而,當品牌進入“1-N”階段,手握大量存量用戶,又該如何將爆品策略復制到新品類呢?
事實上,我們也看到該品牌曾在男士內褲、開叉褲等方向上進行過探索,但收效甚微。直到2020年“肌底衣”的橫空出世。
該品牌作為我們云聽CEM的客戶,對用戶評價的重視程度自是不遑多讓。而“肌底衣”的誕生也正是該品牌在分析、研究用戶評價的過程中,洞察到年輕群體希望能有打破“秋衣”刻板印象的產品,即在保暖同時還能時尚穿搭,由此研發出保暖性能優秀的輕型科技面料,并借助市場成熟的粉底液概念,推出“肌底衣”,成為又一爆品。
我們來看看“肌底衣”的微創新公式:消費人群不變——愛美同時強調舒適感的年輕女性;產品特性不變——時尚潮流輕薄無痕;使用“場景”發生變化:初秋/室內的秋衣外穿。
正是借助評價數據,針對用戶愛好、消費習慣、消費趨勢等層面,不斷挖掘使用場景、潛在需求,解鎖品類新方向,該品牌肌底衣成功出圈,三天銷售額達到80萬件,在天貓2021年發布的雙11預售12小時新品HOT榜中,該品牌肌底衣輕暖套裝成功登上服飾品類TOP10榜單,是該榜單中唯一的貼身衣物品類。
我們來回顧一下微創新公式:在( )場景面向( )人群提供( )特性的品類。每個變量我都舉了一個真實客戶案例,讓大家更有代入感,大家也可以自行填空,頭腦風暴。
講到這里,大家可能會有疑問:“有了海量的消費者反饋和微創新公式,怎么樣才能找到好點子?有了好點子怎么樣才能創新成功呢?”這也是我們客戶經常會問的問題。下面,結合這些實際問題,就讓我從“人機結合”的角度給大家答疑解惑一下。
三、AI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+HI(Human intelligence)=洞察創新機會的“最佳CP”
我們在使用微創新公式尋找創新點子時,可以通過AI和HI的有效分工,實現效能最大化。AI根據微創新公式批量組合三大關鍵變量,生產點子,提供微創新點子庫的基礎“原料”....;HI結合行業經驗進一步篩選點子,判斷創新的可行性,評估實施成本....最終兩相結合,共同豐富、完善品牌的創新點子庫,讓品牌創新不再工程浩大,而是隨時隨地、敏捷高效。
我有一次和客戶交流到這里,他開玩笑地說:“我感覺自己找到了‘躺平’密碼,讓AI生成點子,團隊研發上市就行了”。AI確實可以幫助大家解決很多重復性的工作,比如大量的提取組合工作,但坦白來說,AI+HI才是洞察創新機會的“最佳CP”,缺一不可。
為什么這么說呢?我舉一個生活例子:現在互聯網醫療有一種新模式叫“AI問診+醫生開藥方”,AI輔助醫生問診,比如問病人幾歲、哪里不舒服等,但是處方必須要求醫生來開,AI無法代替醫生進行最關鍵的一步“開藥方”,因為在看病這件事情上,準確與高效同樣重要。
同理,在研發新產品前,準確與高效一樣重要。在批量生產點子這件事情上,可以借助AI。但是最后選用哪個創新點子落地,是需要業務來決定的。AI的作用是讓人有更多的精力分析創意、研究創新的可行性,所以才說AI+HI才是洞察創新機會的“最佳CP”,缺一不可。
無論是通過傳統人工,還是AI+HI的方式,終極目的還是緊貼消費者需求,在產品、服務、營銷等客戶體驗旅程的全觸點上及時洞察,捕獲微創新機會,并借此提升客戶體驗,打造品牌競爭力!
終于有機會把這份干貨梳理出來,我邊整理邊回憶起這十年來創業的經歷。云聽CEM作為我們戰略級的重要產品,從2018上線起,我們就一直踐行“鏈接數據、賦能業務”的使命。
在客戶的信任和支持下,云聽CEM也逐步落地在3C、家電、美妝、食品飲料、時尚鞋服、母嬰等多個行業,助力上百家企業持續優化客戶體驗,提升品牌競爭力,我們也將繼續專注于客戶價值,希望能幫助更多品牌在第四消費時代背景下,捕捉到更多機會。
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全部內容,感謝大家的時間,能堅持看到這的,絕對是真愛了!今天時間有限,不能和大家做更多的互動,大家可以加一下我們客戶體驗的顧問,了解更細致的落地方案。
和數闊云聽體驗專家一起開啟客戶體驗管理之旅!
申請試用